客服热线:010-58103967
微信

健康乐微信号

微博

健康乐微博号

账号登录

扫码登录 扫码登录图标
登录
注册 | 忘记密码?

微信登录

切换账号登录 账号登录图标
登录二维码 扫码提示

请打开微信客户端“扫一扫”

还没有健康乐账号?立即注册!

低心排出量综合征

浏览: 26539 A- A+

概述 :

低心排出量综合征(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)是心脏外科最严重的生理异常,是导致术后病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。正常人的心排出量按每平方米面积计算,也就是心指数为3~4L/(min·m2)。如心指数降低至3L/(min·m2)以下,而有周围血管收缩,组织灌注不足的现象,称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。

症状 :

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早期症状有哪些?(一)临床特征:1、当心排出量下降至心指数2.5L/(min·m2)时,会出现心率增快、脉压变小、血压下降(收缩压低于12kPa)、桡动脉、足背动脉脉搏细弱、中心静脉压上升、末梢血管收缩、四肢发冷、发绀等临床症状。2、患者尿量可减少至0.5~1ml/kg以下。3、监测心排血量时可见:心指数<2L/(min·m2);搏血指数<25ml/(m2·次);周围血管阻力>1800dyn·s·cm-5;氧耗量100ml/(min·m2)>20mg%。(二)症状诊断:1、临床上,血压的下降,中心静脉压的上升和尿量显著减少,已足以明确低心排征的诊断。2、Kouchakos等指出,当低心排出量一般临床征象未出现时,如有下列情况应怀疑本征:①血压下降;②左房压增高;③末梢灌注不足;④代谢性酸中毒。3、若出现下述两项或两项以上事件时,可诊断为术后LCOS:①收缩压下降超过术前基础血压20%,持续2 h或以上;②尿量每小时<0.5ml/kg,持续2 h或2 h以上;③中心静脉压>1.73kPa,持续2 h或2 h以上;④中心体温与体表体温之差>5℃,持续2 h或2 h以上,导致四肢发凉;⑤ 心脏指数(CI)<2.5ml/m2。4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应考虑本症诊断,结合辅助检查结果确诊。

治疗 :

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治疗前的注意事项?1、加强防治对于心肌缺氧、缺血、心律失常、冠脉供血不足等的措施,提高手术操作水平,防止心脏受压。2、手术前给予吸氧、营养心肌、强心利尿等治疗,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,可减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发生。3、对分流量大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,应在术前早期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,控制或减轻肺动脉高压,可减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发生。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西医治疗方法(一)治疗本病征处理主要是调节心率、调节心脏前后负荷和增强心肌收缩力。1.心率缓慢:静脉注射抗副交感神经药物阿托品0.5~1.0mg,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(0.5~1.0mg/250ml),即可使心率增快,增加心排血量。2.三度房室传导阻滞:可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溶液,亦可应用起搏器增快心率。3.室性心动过速: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~100mg,如数分钟内未见成效,须行电击转复心律。4.调节心脏前负荷:输血补液增加血容量,从而增高心室充盈压。5.增强心肌收缩力:(1)静脉注射10%氯化钙3~5ml可有即刻效应,但作用短暂;(2)若心率增快但血钾不低者,可静注毛花苷C(西地兰),对于动脉收缩压低于10.6~12.0kPa的低血压病人,尚须持续滴儿茶酚胺类升压药物,多巴胺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率,大剂量可使血管收缩,一般剂量16~20μg/(kg·min);(3)使用异丙肾上腺素1~2μg/min作用于β肾上腺能受体,可增加心肌收缩力,并舒张血管,降低血管阻力,因此能改善心排血量,但应注意此药可引起心率失常。4.减低左心后负荷:左心后负荷主要取决于左室容量和主动脉阻抗,后者又主要取决于动脉的顺应性和小动脉的阻力,所以可以使用血管扩张剂硝普钠来降低动脉压、肺动脉压、左房压等,从而影响心排量。(二)预后重症可导致死亡。本病征的预后决定于下列因素:① 低心排血量的程度;② 治疗开始时间;③ 术后机械性梗阻的程度,残余分流或逆流的程度。

检查 :

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?1.心电图检查:可有心律失常等表现。2.床旁摄片或超声波检查:有助于诊断心包填塞。3.超声心动图检查:心脏功能下降,心肌收缩不全。4. 血液检查:PaO2下降,pH值改变,尿量减少等。

分享至:

上一篇: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

下一篇: 尿道下裂

医生推荐

暂无相关医生信息

医生推荐

健康乐服务热线

010-58103967

健康乐微博

健康乐微信

返回顶部

公司地址:海南省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B11栋  邮编:571900

Copyright © 2013-2017 健康乐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 琼ICP备14001698号   琼卫(审批)网审[2014]第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