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热线:010-58103967
微信

健康乐微信号

微博

健康乐微博号

账号登录

扫码登录 扫码登录图标
登录
注册 | 忘记密码?

微信登录

切换账号登录 账号登录图标
登录二维码 扫码提示

请打开微信客户端“扫一扫”

还没有健康乐账号?立即注册!

肺吸虫病

浏览: 25862 A- A+

概述 :

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,属人畜共患蠕虫病,为卫氏并殖吸虫或称卫氏肺吸虫、斯氏并殖吸虫或称四川并殖吸虫等寄生人体所致。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或蝲蛄而感染。其他肉食动物,包括野生动物亦能感染,故本病为一自然疫源性疾病。

病因 :

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活囊蚴的蟹,蜊蛄,沼虾,水生昆虫红娘华等可获得感染,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,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,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,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。

临床表现 :

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。潜伏期数天至20年,大多在1年内。按其侵犯的主要器官不同,临床上可分为4型:

1.胸肺型  肺为卫氏肺并殖吸虫最常寄生部位,咳嗽、血痰、胸痛最为常见,典型的痰为棕褐色可持续数年。如伴肺组织坏死则呈烂桃样血痰,当肺并殖吸虫移行入胸腔时,可引起胸痛,渗出性胸膜炎或胸膜肥厚。四川并殖吸虫引起胸痛、胸腔积液较多,而咳嗽血痰较少。

2.腹型  以腹痛、腹泻、肝肿大为主要表现。腹痛以右下腹痛最多见,轻重不一。可有腹泻棕褐色脓血便,里急后重,脐周有压痛,偶可扪及结节或肿块。虫体在腹腔移行可引起腹腔积液或广泛炎症粘连。四川并殖吸虫常侵入肝脏,在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。

3.结节型  以皮下或肌肉结节最多见,约20%的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有此征象。多位于下腹至大腿间皮下肌肉。结节内可见成虫虫卵、嗜酸性细胞和夏科-雷登结晶。四川并殖吸虫病主要表现是游走性,皮下结节或包块,其发生率50%~80%,结节和包块1~6cm大小,好发部位为腹壁,其次为胸壁、腰背及大腿内侧。

4.胸型  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。早期可有头痛、呕吐、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表现,稍后有癫痫、幻视、感觉异常等定位症状。侵犯脊髓则有脊髓受压、下肢感觉、运动异常,尿潴留,截瘫等症状。

检查 :

1.病原诊断(1)痰或粪便虫卵检查 查获并殖吸虫虫卵可确诊。(2)活检 皮下包块或结节手术摘除可能发现童虫,或典型的病理变化。2.免疫试验(1)皮内试验 常用于普查,阳性符合率可高达95%以上,但常有假阳性和假阴性。(2)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敏感性高,阳性率可达90%~100%。(3)循环抗原检测 近期应用酶连免疫吸附抗原斑点试验(AST-ELISA)直接检测血清中循环抗原,阳性率在98%以上,且可作为疗效评价。

诊断 :

1.病史有在本病流行区进食不熟的石蟹或蜊蛄史。2.症状长期咳嗽,咯血,咯棕褐色果酱样痰,部分有低热,盗汗,肺部体征少,合并胸水时有相应体征,四川肺吸虫病尚可见腹部,胸背部等处的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。3.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,痰直接涂片或24小时浓缩法找到肺吸虫卵者可确诊,(四川肺吸虫病痰中可找不到虫卵)。X线检查显示肺部有边缘模糊的圆形或椭圆形浸润阴影,单房,多房性囊状阴影,肺部阴影时隐时现,变化不定,病变以中,下肺野多见,常伴有少量胸腔积液。肺吸虫成虫抗原皮内试验,后尾蚴膜试验及(或)肺吸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。皮下结节或肿块作活体组织检查,发现嗜酸性肉芽肿,内有虫卵或肺吸虫幼虫者可确诊。脑型肺吸虫病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,应与囊虫病,脑肿瘤鉴别,作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,阳性者可助诊断。

治疗 :

1.病原治疗(1)硫双二氯酚(别丁) 为首选药物,毒性低,口服易吸收,近期治愈率84%~100%,远期疗效80%~90%。副作甩有头晕、头痛、消化道反应、皮疹等,偶可出现赫氏反应。发生肝脏损害,应立即停药。有严重心脏病、肾病及妊娠时禁用。(2)吡喹酮 疗效高、疗程短、服用方便、副作用少,仅有轻微头昏、头痛、乏力等,是一种治疗肺吸虫病有希望的药物。(3)六氯对二甲苯(血防-846) 对肺吸虫病也有良好疗效。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和头痛、头晕等,偶有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精神症状。有精神病史,严重肝、肾疾病及孕妇均禁用。(4)阿苯达唑2.抗生素治疗继发细菌感染者,应加用抗生素。3.手术治疗对慢性脑型、脊髓型,合并有压迫症状,药物治疗效果又差者,可考虑手术治疗。

预后 :

本病预后良好,脑型患者只要早期治疗,也可完全治愈,否则可留有后遗症甚至死亡。

分享至:

医生推荐

暂无相关医生信息

医生推荐

健康乐服务热线

010-58103967

健康乐微博

健康乐微信

返回顶部

公司地址:海南省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B11栋  邮编:571900

Copyright © 2013-2017 健康乐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 琼ICP备14001698号   琼卫(审批)网审[2014]第12号